“在抄底之前,需要认真思考,把自己的钱当一回事。否则的话,你以为在抄底,可能会被别人抄了家。”
本期「生财合伙人」嘉宾@兰启昌 老师,就来分享一下,怎么从找准能力圈、盘点「家底」、分批抄底这三个关键动作出发,来科学抄底,减少被套的概率。
他曾任马化腾撰稿人,是个职业投资者,目前是 CEO 的财富顾问,也是亚马逊金融类新书第一名《我们终将变富》的作者。
如果你有在做理财,可以花 5 分钟时间,跟着兰启昌老师一起思考。
目录
一、找准能力圈:仔细选择你要抄底的资产
1. 什么时候可以进行 A 类抄底
2. B类抄底,如何选中某个行业,在低位时大举买入
3. C类抄底,如何抄底公司
二、如何盘点家底
三、讲讲分批买入
—正文—
大家好,我是兰其昌,最近资本市场很震荡,去年备受关注的热门行业,比如医疗、消费、互联网,转眼就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举几个例子,大家就能感受到市场的残酷。
过去这大半年,茅台从 2603 ,跌到 1525 ,最大跌幅 41% ;
这一年来,海天味业从 167 跌到 86 ,最大跌幅 49% ;
腾讯从 773 跌到 412 ,最大跌幅 47% ;
阿里巴巴从 319 ,跌到 152 ,最大跌幅 52% 。
最夸张的是 K12 行业,好未来、新东方普遍跌掉了 90% 以上的市值。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都跃跃欲试——要不要抄底?
巴菲特有一句名言: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
他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他常年拿着几百甚至上千亿美金,等待大跌的黄金时机,然后果断出手。
2008 年金融危机时,巴菲特「拯救」了高盛和 GE ,自己也赚得盆满钵满。
巴菲特的话很精彩,但却太过模糊,实操意义不大。
当市场大跌时,我们不能仅仅因为这句话就头脑发热,冲进去抄底。
在抄底之前,需要认真思考,把自己的钱当一回事。否则的话,你以为在抄底,可能会被别人抄了家。
今天,我会结合过去 5 年管理家庭资产和管理客户资金的经历,分享抄底的三个关键动作——找准能力圈、盘点「家底」、分批抄底。
一、找准能力圈:仔细选择你要抄底的资产
在投资中,能力圈非常重要。什么是能力圈?就是你真正懂一个资产,懂一家公司,当你做完决策以后,涨跌都能睡着。
每个人的能力圈是不同的,股神巴菲特能做的动作,我们不一定能学得来。
在抄底这件事上,将难度从小到大排序:
A. 抄底整个市场;
B. 抄底单一行业;
C. 抄底某家公司。
A 类抄底,每个看到这篇文章的人,都有能力做到。
B 类抄底,需要多付出一点努力,但难度依然不高;
C 类抄底,对认知深度有极大要求,建议谨慎参与。
下面我们来分别介绍这三类抄底。
1. 什么时候可以进行 A 类抄底
这种机会,常常出现在经济、社会遭遇巨大挑战的时刻。
去年 2 月初,疫情爆发后,A 股开市,3000 只股票跌停,超过 3200 只股票跌幅超过 9% 。整个市场个股数量一共才 3600 只左右,「恐慌性抛售」出现。
当时朋友圈里一片唉声叹气,但我的看法不同。2 月 3 号,我在公众号「兰启昌」中发布文章「A股暴跌,为什么是为国护盘的好机会?」
文章中写道:如果你有一笔 5 年不用的资金,这就是加仓的好时机。
当时,我推荐大家去买两只指数对应的基金,一只是上证 50 指数,一只是中证红利指数。
以上证 50 为例,如果当时在 2700 点左右买入,到今年 2 月份,一年时间,涨幅达到 48% 。
即使你没有在高位卖出,依然拿在手上,经过了这半年多的回调以后,依然能有 17% 的收益。
抄底整个市场,背后只有一个逻辑:只要整个经济体的向上势头长期不变,那么,在危机时买入,就是非常好的机会。
简单来说,如果你相信国运,当经济出现大问题时,就可以做 A 类抄底。
抄底市场时,主要关注大盘指数基金,有三大指数特别值得关注:
第一个,是上证 50 指数。
它由上交所规模大、流动性好、最具代表性的 50 只龙头股票组成。这 50 家大公司,平均市值在 3000 亿以上,盈利都比较稳定,像中国平安、茅台、招商银行,这些耳熟能详的企业,都包含其中。
它,就像一个大哥一样,比较稳重,涨跌幅度也没那么大。
第二个,是沪深 300 指数。
从上交所、深交所中挑选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好的 300 只股票,就组成了沪深 300 指数。与上证 50 相比,沪深 300 的行业分布更均衡,不会过度集中。
沪深 300 指数就像家里的二哥, 30 岁出头,有社会阅历,干劲十足,波动也会比较大。
沪深 300 和上证 50 ,都是蓝筹股指数。
蓝筹这个词,来源于西方赌场,赌场一般有三种不同颜色的筹码,其中蓝色筹码最值钱。在证券市场上,将那些业绩经营好、规模大、具有稳定且较高现金分红的公司股票叫做「蓝筹股」或者「大盘股」。
第三个,是中证 500 指数。
与蓝筹股相对应的,还有中盘股、小盘股。中证 500 指数就是典型的中小盘股指数。
中证 500 指数就是典型的中小盘股指数,它从沪深两地 A 股中,剔除沪深 300 指数样本股以及最近 1 年日均总市值排名前 300 的股票,在剩下的公司中,选取日均总市值排名前 500 名的企业作为样本股。
它就像刚刚进入青春期的三弟,潮气蓬勃,但脾气也差,经常暴涨暴跌。
我们在投资指数时,一般可以采用「大盘股指数+小盘股指数」的综合配置,这样就能更加全面地覆盖市场上的整体行情。
所以,在抄底时,可以选择以上三大指数对应的基金,等比例配置买入。
2. B类抄底,如何选中某个行业,在低位时大举买入
这类抄底,有两个重要的逻辑:
第一,要选择「长青」行业,就是那种能不断成长的行业。
第二,即使行业大跌以后,也需要认真看行业当前的整体估值水平。
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有三大行业,给投资者带来了最丰厚的回报——消费、医疗、科技。
以标普 500 Wind 行业分类为例,1990 年以来,标普 500 的各行业中,与高端消费相关的信息技术、医疗保健分别以 18 倍、 14 倍的涨幅领跑全行业,而可选消费和日常消费品则以 12 倍和 9 倍紧随其后,表现均好于与工业投资相关的工业、能源、材料,同时强于金融、地产等。
如果将 A 股和港股看做整个中国市场,那些增幅最大的牛股,也大多来自这三大行业,比如贵州茅台、腾讯、山西汾酒、恒瑞医药、格力电器、泸州老窖、五粮液、伊利股份、用友网络、云南白药,等等。
所以,在选择行业时,我重点关注这三大行业。它们都有特定的指数:
消费行业,关注中证主要消费指数,简称中证消费指数。
中证主要消费指数由中证 800 指数样本股中的主要消费行业股票组成,成分股为 41 只,代表 A 股市场中大市主要消费类股票指数,包括茅台、五粮液、伊利、涪陵榨菜、双汇、光明等都在其中。
什么是「主要消费」?可以等同为「必须消费」。你可能会注意到,白酒行业也列在其中,可能和国情有关,中国人喝白酒,就像美国人喝可乐一样,是生活中很常见的消费习惯。
医药行业,关注医药 100 指数 。
医药 100 指数,选取 A 股市值排名前 100 名的医药股票组成。一般来说,医药板块龙头股往往涨幅更大,所以选取市值最大的 100 只股票,更具有代表性,公司也相对更优秀。
医药 100 指数比较特殊,它是一只策略指数,采取等权法编制,会定期对指数进行权重调整,等于自带了「高抛低吸」的功能,所以历史表现比较出色。
科技行业,包含很多子行业,有不同的细分指数。
比如说,我比较看重互联网行业,那就关注「中国互联网 50 」指数,也就是大家俗称的「中概互联」,最近有了一个新外号「中丐互联」。
中概互联由海外上市的 50 家中国互联网公司股票组成,前十大持仓占比大约 90% ,包括腾讯,阿里,美团,拼多多,百度,京东,快手,网易,小米等公司。
需要特别提醒的一点,有时候行业大跌了,估值水平可能在比较高的区间,这个时候,还不是抄底的好时机。
那么,怎么看估值水平呢?
我们都知道,指数基金背后,是一篮子股票,所以判断基金的估值,和判断股票的原理是一样的。
一般来说,我们用市盈率( PE )这个指标来计算股票的估值。市盈率( PE ) =市值/盈利。
这套指标,其实不仅适用于上市公司,对任何企业都是适用的。
举个例子,比如你最近看好奶茶行业,觉得这是一个很有前景的市场,准备杀进去。从头开始做一家店,很繁琐,你决定收购一家奶茶店来运营。
这时候,摆在面前有两个选择:
第一家店,叫做「悲茶」,主打丧文化,品牌格调很不错,很受周边上班白领的喜欢。如果要买它,要花 200 万,去年这家店的盈利是 15 万。
第二家店,叫做「一滴滴」,奶茶做得很甜,受到中老年人的追捧。如果要买它,同样要花 200 万,去年这家店的盈利是 20 万。
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比较市盈率来进行选择,看买哪个店更划算。
计算一下,悲茶的市盈率是 13.3 倍,一滴滴的市盈率是 10 倍。
看起来,悲茶比一滴滴更贵,但是悲茶的用户群体更年轻,品牌更有活力,长期更有活力。这种情况下,稳健投资者会选择一滴滴,看中成长价值的投资者会选择悲茶。
股票估值方法也同理。一家处在新兴行业、增长迅速的企业,它的市盈率往往处在较高水平,比如腾讯、阿里、亚马逊这样的高科技企业,市盈率一般都在 30 倍以上。
那些行业格局出现天花板、经营状态稳定、盈利很难再出现大幅增长的企业,市盈率一般比较低,比如银行、消费品、钢铁、房地产公司的市盈率就比较低。
如果是同处在一个行业,那些竞争优势大、增长势头猛的企业,市盈率就比较高。
指数基金的背后是股票,把以上这套估值方法搞懂以后,我们就可以套用到指数基金上了。
每一只基金,都有一个市盈率的波动范围,我们可以计算出当前市盈率,处在历史市盈率的分位点,就能判断出是低估还是高估了。
估值分位点,它代表着当前估值在整个历史估值区间中的位置。
如果估值处在 20% 的分位点以下,说明指数目前处在低估区间,适合买入。
如果在 20-80% 之间,就是正常估值,适合持有不动;
估值超过 80% 分位点,就进入高估区间,适合卖出。
举个案例,就拿最近被锤得很凶的「中概互联」来说,9 月 1 日,它的市盈率是 39.81 。那这个估值到底贵不贵呢?
我们来看它在历史估值区间中的位置。如果用 5 年的维度来看,当前 PE 值处在历史百分位的 10% 左右,也就是说,现在的中概互联,比 10% 的时间更贵,比 90% 的时间都更便宜。
因此,这个估值是便宜的区间,可以适当买入。最近,在我公布的基金实盘组合「十年养基」中,就在不断买入中概互联。
3. C类抄底,如何抄底公司
这类抄底,难度很大,要求很高,如果你不是专业做投资,建议慎重。
抄底整个市场,像是在浅水区游泳;抄底行业,就像在深水区游泳;而抄底公司,就是在野外的水库里游泳,看上去很平静,但其实非常凶险。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一家公司的发展,不可控因素太多了。从业务、竞争优势到管理层,再到宏观环境,每一点变动,都可能会引发股价的大幅波动。
新东方、好未来,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回到 1 年前,可能这两家公司的 CEO ,都预料不到如今的局面。
而如果我们买的是全市场、或者某个行业的指数,一般都包含几十家,甚至上百家公司,这样就对风险进行了分散。
如果你要抄底一家公司的话,建议至少问自己这 5 个问题:
1)这家公司的护城河是什么?
2)这次危机,影响到了护城河吗?
3)这家公司未来 5 年,成长性如何?
4)这个公司的管理层靠谱吗?有能力吗?
5)如果股价再跌 50% ,我能睡得着觉吗?
如果这 5 个问题,你都有清晰明确的答案,那可以抄底。否则的话,就算了,买大盘指数或者行业指数,比较稳妥。
特别是,如果你需要问别人「XXX可以抄底吗」,那就说明你对公司不够了解。
最近这段时间,我管理的资金,在 480 以下的价格,对腾讯进行了买入,这种买入,来自于我以前在腾讯工作4年的认知,来自于和 Pony 等高层接触后对管理层的信心,来自于对腾讯护城河没有受到根本影响的判断。
但这种买入,不一定适合每个人。每个人的认知不同,所需要做的决策就不一样。
以上我们聊的,是抄底前,要守住自己的能力圈,选好标的。
二、如何盘点家底
接下来,我们探讨第二个动作,「盘点家底」。这里的家底,既是指可用来投资的资产,也包括自身的性格。
在你抄底之后,市场依然有可能会继续下跌。就连股神巴菲特,在抄底时,也经常遇到「抄底被套牢」的情况,买入以后,股价继续下跌 30% 以上。
因此,我们要提前做好资金准备和风格测试。
最重要的原则——千万别 All in 。
我一直坚信:未来是随机分布的概率事件。
通俗地来说,没有谁能准确地预测未来一定会怎么样,所以,我们要给自己的决策留下「犯错空间」。
比如说,当我买入腾讯的时候,我动用的子弹不会超过 30% ,因为它依然可能遇到更严厉的政策,如果我全仓买入,当急剧下跌时,心理会非常难受。
所以,我有一个简单的标准:当你用一笔钱抄底以后,价格继续下跌 50% 时,你能睡得着觉,并且你还有信心继续再买入。那说明,投入金额,对你来说是合适的。
投资是一件极其个性化的事。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一样,能够承受的波动完全不同。
比如说,你性格保守,不喜欢持仓剧烈的波动,那么建议只抄底 A 类,也就是在整个经济体遇到一些挑战的时候,适当买入。
B 类抄底的波动,会比 A 类更高;C 类抄底的波动最高,需要你极强的认知,拥有一颗强大的心脏。
三、讲讲分批买入
最后,我们聊一个抄底的技术性问题——别一次性打光子弹,分批买入。
市场的下跌震荡,常常要经历一段时间。业务玩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非常随意地做操作。
刚开始下跌时,一次性买入很多,然后再下跌,心理就慌了,这时候,市场开始出现各种「鬼故事」,有些人就忍不住割肉离场,或者稍有一点反弹,就跑了。
专业的做法是,计划你的交易,交易你的计划。
在抄底时,用未来 5 年不用的闲钱,而且可以把这笔钱分成 5 份,分批买入。
比如说你准备用 50 万元抄底中概互联网,如果今天买入第一份的话,那么等跌 5% 的时候买入第二份,再跌 5% 的话买入第 3 份,以此类推······
当你把计划制定好以后,剩下就不需要再思考了,应该像一个机器人一样机械执行,这样就能避免情绪带来的不当影响。现在很多券商软件很方便,有条件单功能,到特定价格就会自动买入,也能带来很多方便。
分批抄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让我们时刻提醒自己,未来是不可知的。在低估期买入,并不保证马上会赚钱,有可能要等很久。低估的资产,可能会继续低估,直到某一天,价值回归······
你可能会想:万一市场失灵了呢?万一价值不回归呢?
根据巴菲特的老师、「价值投资之父」格雷厄姆的统计和观察,市场短期内可能会犯错,但一般到 3 年左右,价值就会回归。
这就意味着,只要买对了,时间自然会给你犒赏。
赞赏微信赞赏
支付宝赞赏